兵錄 卷之三 射法總説

明代何汝宾撰《兵录》

https://pan.quark.cn/s/630c9c2bde8c




兵錄卷之三

射法總説


夫簡練服習莫要于射何者兵戎之器所及不過尋丈而弓矢則加遺百歩之外不待两刅相接而威已先振矣妙寄心目壮軍容於蒿末銳入肌骸挫敵勢于弦聲兵戎有利於此者乎易曰孤矢之利以威天下信乎其威天下也故古人謂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矢居第一


兵錄卷之三 射法總説 2-3

射貴治心心治則神完而力裕慢慢知镞過一枝審過一枝大抵中的之箭皆自從容閒暇中来未有慌忙急遽而能中者必豈特射乎凡天下之事緩則得忙則失先賢謂天下甚事不因忙後錯了此言當熟味之乃治心之要法也

頤惡傍引,頸惡却垂,胸惡前凸背惡後偃惟無此等骨髓之病乃身法也

凡對敵時射專心看定賊决不可看扣目一稍瞬则不及避而制于人矣即平日對把射亦須看定把子而不看扣庶幾臨敵不惺此眼法也

令人教射先以肘直為主殊不知射法之妙在臂而不在肘臂着力即弓自满而肘自直一身俱有力矣夫用臂力先後有徵聪開弓之始前臂着力将满之際两臂齊力則胸前骨開背肉緊若胸背無微驗必两臂未齊力也或前臂着力而後手不應箭必在的之左後臂着力而前臂不甚加意致力箭必在的之右惟两臂齊力則一撇一撧疾而不偏實而及遠雖風不爲

兵錄卷之三 射法總説4-5


之搖動矣但要無用力形状坦舒自然使人不見為妙此臂法也

法曰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握虎尾甚言其用力也何者前手鬆則打袖而矢去多摇後手鬆則矢去遲而不能及遠又曰射大存于小射小加於大存者壓也壓其前手也的近箭大則存其手以發之加者舉也舉其前手也的遠箭短則舉其手以發之雖然箭不及的但加前後一緊則到矣不到便是未紧若以未到而舉手以

就之则弊必至於不紧而矢類描天之高矣盖前手要撇撇者拂也前手對的拂去弓稍直指的中央若過的則斘矣後手要撧撧者掣也後手一掣五指着力放開翻掌向後如側手打物状然夫發矢之時兩手着力齊分一撇一撧不輕不重無先無後則箭疾而不偏中可必矣此手法也

把弓必須大指壓中指此古法也不可不從之然其體有二弓稍直上謂之竪弓橫平而射謂

兵錄卷之三 射法總説6-7



之平弓要之不如弓稍向前略斜不平不豎如
斜月亮之狀為妙矣此把弓法也

射法以右手大指鈎弦以食指勾大指承箭然
不宜太緊太緊則傷羽箭去多摇擺亦不宜太
逼太逼則箭曲發便斜矣其大指所以鈎弦太
緊者為因無名指小指鬆開故也學射者有此
病需以無名指小指共搯袖底於手心即箭去
不摇擺矣此鈎弦法也

凡射者前腿似橛後腿似瘤隨箭改移只在後
脚左肩尖直對右脚尖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射
右改左射左改右此足法也
几射者或升的於高山或置的於深溝或曳或
擲或遠或近使其的縱横不一而箭發必中若
達靼之掛針於木紀昌之垂虱於牖射之輒中
乃可以言善此立的法也


臨敵時只當看賊首射之賊首斃則餘自潰其
馬上之贼只常看馬射之馬若斃则人自危故
杜甫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盖疆場之間




非彼则此一發不中心惶目眩必為敵斃陰符
經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幸生则死必死
则生只是要膽大不怕死直待敵至數步内看
準而發發必殺敵若敵尚遠而輕發不中徒窮
矢力不如不發也晁錯曰射不能中與無矢同
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昔漢將李廣見敵時度不
中不發發则應弦而倒此射敵法也

法曰端身如幹直臂如枝直臂者非初直也架 
弦畢便引之及滿使臂直是也引弓不得急急
则失威儀而不主皮不得緩緩則力難為而箭
 去遲惟善者能之

法曰射不入鐵不如不發射不入石徒勞爾力
又曰有力不親不能害人親而無力不能入物
又曰疾而箭狂反被敵傷親而箭遲敵可閃移 
三者射之要也

記曰内志正外體直然後可以持弓矢審固然
後可以言中夫所謂正直者存于未發之前審
固者用於將發之際維時弓滿發矢而平昔之 

澄心端範功夫既克然有餘又把持堅固熟審後發
發無不中矣語云射法中審字與大學中慮字同看
蓋射必以正(箭之所中的必始於正曉得那知去處
其心正向並無疑惑)
正而後能直(直是身不歪斜心裡既正所以身體
就不能亂動矣)
直而後能固(固是堅固身體既能直隨處皆直
所以前手直持堅固搖動不得)
固而後能審(審是詳審前手既能直隨處皆直
即目能詳審真切不忙不錯矣)
審而後能中(矢矢熟審而後能百發百中矣)
統觀之不特審與慮同也
審之前由正直固而妙於中與慮之前由定静安
而妙於得豈非一一相吻合者哉熟玩之廼得

審固二字固在手而審還在目二者俱心主之
且不分先後即此時審即興時固自初開弓以
至發矢俱當審固但於滿時猶當加意焉今人
徒知矢不容卒發遂停審於開滿之後以致氣
餒箭縮殊不知弓滿時精力未免稍竭手足未
免稍虚若卒然而發則矢之直不直中不中非
由吾心使之也是卒發固為不及而停審又為
太過均失審之義矣盖妙在不先不後間也



開弓時動也放箭是靜也動要弓滿力到靜要
心得巧至然後開弓雖屬之動而所以中的者
必主乎動知動靜之微機而巧力並到可以語
射矣烈女傳曰怒氣開弓息氣放箭豈虛語哉

射有天地陰陽文武之道必須察識而習之何
謂天即如一弓耳有前二季疲後二季勁者此
曷故哉大抵春夏雨水蒸濕則弓疲秋冬風色
嚴冷筋角堅固則弓勁是弓無變遷實隨天道
以變遷也何謂地即如北方之弓類剛而難張

南方之弓類柔而易張此豈體制異耶又豈挽
之者有強弱耶非然也祇為北方風氣高燥故
弓力之柔者可使為剛南方風氣卑濕故弓力
之剛者可使為柔其弓實一而已安得謂非地
道斯二者猶以天有寒暑地有濕燥是以截然
不同至於幾日內或前日如此而今日又如彼
或今日如彼而後日又如此甚至一日之間而
幾番異同正以陰晴風雨轉變無常故也況風
之東西易向則發矢亦自有窽會而矢之以浮

沉判陰陽又無論矣非陰陽之道乎又若弓而
久張則失其力久弛则失其體故曰張而不弛
文武不为也弛而不張文武不能也一弛一張
文武之道也此雖孔子以弓喻民然弓之理固
自如此吁一射也而眾理談焉習射者可不審
之而聞其理者輒侈口曰吾能射無惑乎矢之
虛發也

古人所謂時習者非獨指對的發矢而言也平
居之日搭箭引滿一依乎法日日引之時時引
之至於對的發矢之時但求得法與否不計其
中的與否時習之際一如對的時一般對的之
時亦如習射時一般用心用力務使時習工夫
發之於臨射之際所發之矢得之於所習功夫
乃為妙耳然平時引弓心無所分能取必於滿
其箭比塲射之箭務長幾分弓比塲射之弓務
强幾分引之不已氣力自生至於臨射之時須
量力用服手弓矢力勝其弓從容閒適引無不
滿發無不中矣




凡射時手足臂目各有定位不容毫髮之差如
以的為主前拳到對目在拳之上的之中前臂
在目之下前足在拳之下箭在頦之下後手在
右乳之前若繩之直然微乎微乎學者宜思而
學學而思也

凡矢摇而弱皆因鏃不上指也法曰镞不上指
必無中理指不知鏃同於無目此指字乃是左
手中指末知镞者指末自知镞到不假於目也
必指末知鏃然後為滿必箭箭皆知鏃方可言

箭法曰箭者殺人於百步之外者也射者必矢
量其弓弓量其力無動容無作色和其肢體調
其氣息一其心志故曰莫患弓軟服當自遠莫
患力羸引之自伾但力勝其弓必先持滿射之
先近而遠此不易之法也大都還要學扯滿射
遠能到然後自近求準譬如一人從未開弓便
止射二三十步起手如此一為所局宣復能遠
寧可先遠而過的不可低而不及也即如兒童

學倣書亦必先學大字而後小字習者詳之

荀子曰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微是所謂調者
豈止於弓之強弱與矢之輕重調適相得而已
耶必使偏者調之而歸於正斜者調之而復于
平曲者調之而底于直然猶未也必常常搭箭
引滿調之去其餘性而用其實性故教琴者曰
三日不彈手生荊棘其猶是夫若不調而射中
的且不可得安望其中微耶

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吾於射亦云然凡
射者惟知人之善處便思己之善處何在知人
之病處便思己之病處何在如此非惟較量不
異毫釐而吾之射法當自有進焉者命中之巧
不基於此乎

射法莫要于敬敬则心有主而不忽與勝我者
較射其心業業然依法而射不可有一念防人
之多中若有一毫防人则心無定主發必不中
若與不如我者較射其心亦常業業然依法而
射不可有一念欺人之不中若有一毫欺人则



心将怠慢安能勝人武塲中亦然武塲中射與
射贼稍異武塲中以從容審决為主射贼以敏
捷神速為主然從容中不可無敏捷敏捷中不
可無從容也

射有虚實箭去疾而空中止見一點黑子者實
也工夫已到自撇撧中来箭去遲而見鏃見羽
者虚也工夫全無前後手俱不着力者也虚箭
無風猶可有風則飄去矣實箭有風且不能動
而無風愈可知矣


生弓不可必中生疏不可必中弓強矢輕不可
必中心神恍惚不可必中弓弱矢重不可必中
氣驕志怠不可必中射多力疲不可必中好勝
之心勝不可必中懦怯之心生不可必中

考工記記弓人一事取材各以其時而凡析幹
液角合膠與筋用漆與絲盡其妙用乃為良弓
若今製弓者多苟且塞責取之不以其時造之
不得其法以故不堪于用必須依傍古法顺天
之時随物之性用人之能如此则弓無不良矣





弓良矣而矢不合度雖其人巧力俱全而亦不
能命中何則幹前弱则矢行而低後弱则矢行
而旍中弱则矢行而曲中強则矢行而起此強
弱失中之過也羽太多则矢重其行必失於緩
羽太少则矢轻其行必失於急此豐殺失節之
過也欲胝其豐殺之節宜以指夾其矢而摇之
以約其輕重欲識其豐殺之稱宜以指撓其幹
而曲之以審其強弱一如古製造之強弱豐殺
悉無偏觭則矢無不良者矣弓矢既良巧力既
到射亦何難中哉

教骑射箭法日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滿開弓急
放箭目勿瞬視身勿倨坐出弓如懷中吐月平
箭如弦上懸衡

騎射把箭法武塲中以一矢挂弦二矢握于弓
弝者為便捷若臨敵時必須矢插腰間務足三
十餘枝又必挽轡後手以便驅馳

丘瓊山曰今日隊伍之法宜如科舉取士式每
軍各執一器如士之專一經而各經皆兼習四


書其鎗刀之類乃其本經弓矢則其四書也孟
子曰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得之心而應
之手盖有心巧存焉是未易學而能也惟習慣
斯巧自生亦惟習慣者可默受其巧賈誼謂習
慣如自然時藝家亦謂文入妙来無過熟皆此
意也是在善射者曰與衆較斯不期善而皆善
矣故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則是全隊之中無非
善射之士由是敵在遠則用弓矢之利敵在近
又用刀鎗之鋒長短兼習而遠近無敵矣



實握射圖
此法弓滿左肱
直如弦而弓斜
如月前平奶頭  


掌心推射圖
此法功滿則肱之曲心對下
肘平如衡而弓須兼八分平勢


马射之法有三曰分踪向前射也曰對蹬向傍射
也曰抹鞦向後射也此武士之長技也余謂分踪
者以馬之頸騣為界一邊挽弓一邊發矢乃弄花
巧之法邊軍不然以身俯出馬外於此挽弓就於
此發矢臨敵倉皇之際庶無繆誤對蹬者主左一
邊而言今北方響馬常勒馬由道右而行讓客於
左以便發箭亦此義也然是法但可施於途遇一
二人耳設使衆敵叢射一敵在右将旍馬以應酬
之耳學骑射者須習左右手皆便方可



馬射分蹤式  馬箭對蹬式


馬箭抹鞦式



明代何汝宾撰《兵录》


https://pan.quark.cn/s/630c9c2bde8c兵錄卷之三

射法總説

夫簡練服習,莫要于射。何者兵戎之器所及,不過尋丈,而弓矢則加遺百歩之外,不待两刅相接,威已先振矣!妙寄心目丶壮軍容於蒿末,銳入肌骸,挫敵勢于弦聲,兵戎有利,於此者乎!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信乎其威天下也!故古人謂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矢居第一。

射貴治心,心治則神完而力裕。慢慢知镞過一枝,審過一枝;大抵中的之箭,皆自從容閒暇中来,未有慌忙急遽而能中者,必豈特射乎!凡天下之事,緩則得,忙則失。先賢謂天下甚事不因忙後錯。了此言,當熟味之,乃治心之要法也!


  • 頤惡傍引
  • 頸惡却垂
  • 胸惡前凸
  • 背惡後偃
惟無此等骨髓之病乃身法也。


凡對敵時射,專心看定賊,决不可看扣,目一稍瞬,则不及避而制于人矣!即平日對把射亦須看定把子,而不看扣,庶幾(或許可以)臨敵不誤,此眼法也!

令人教射(♦可用於競技反曲弓)先以肘直為主,殊不知射法之妙在臂而不在肘!臂着力(♦臂應是背,肘應是臂,所謂脊肉緊胸骨開)即弓自满,而肘自直,一身俱有力矣!夫用臂力先後有徵聪,開弓之始前,臂着力;將满之際两臂齊力,則胸前骨開丶背肉緊。若胸背無微驗,必两臂未齊力也;或前臂着力而後手不應,箭必在的之左;後臂着力,而前臂不甚加意,致力箭必在的之右;惟两臂齊力則一撇一撧,疾而不偏,實而及遠,雖風不爲之搖動矣!但要無用力形状,坦舒自然,使人不見為妙!此臂法(♦實背力)也。

法曰: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握虎尾。甚言其用力也!何者前手鬆則打袖,而矢去多摇;後手鬆則矢去遲而不能及遠。又曰:射大存于小,射小加於大。存者壓也;壓其前手也。的近箭大,則存其手以發之;者舉也;舉其前手也,的遠箭短,則舉其手以發之,雖然箭不及的,但加前後一緊則到矣!不到便是未紧,若以未到而舉手以就之,则弊必至;於不紧而矢類描天之高矣!盖前手要撇;撇者,拂也。前手對的拂去,弓稍直指的中央,若過的則斘矣!後手要撧;撧者,掣也。後手一掣,五指着力放開,翻掌向後,如側手打物状。然夫發矢之時,兩手着力齊分,一撇一撧丶不輕不重丶無先無後,則箭疾而不偏,中可必矣,此手法也。


把弓必須大指壓中指,此古法也,不可不從之。然其體有二:

  1. 弓稍直上,謂之竪弓
  2. 橫平而射,謂之平弓。

要之不如!弓稍向前略斜丶不平丶不豎,如斜月亮之狀為妙矣,此把弓法也。


射法以右手大指鈎弦,以食指勾大指承箭。不宜太緊,太緊則傷羽,箭去多摇擺;亦不宜太逼,太逼則箭曲,發便斜矣。其大指所以鈎弦太緊者,為因無名指丶小指鬆開故也。學射者有此病,需以無名指丶小指共搯袖底於手心,即箭去不摇擺矣,此鈎弦法也。


凡射者,前腿似橛(♦小木樁,水瓜打狗,唔见咁橛)後腿似瘤;隨箭改移只在後脚,左肩尖直對;右脚尖,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射右改左,射左改右,此足法也。


几射者,或升的於高山;或置的於深溝;或曳;或擲;或遠;或近,使其的縱横不一,而箭發必中,若達靼之掛針於木,紀昌之垂虱於牖(♦粵音有,木條縱橫相交做成的窗戶),射之輙(♦即)中,乃可以言善,此立的法也。


臨敵時,只當看賊首射之,賊首斃則餘自潰;其馬上之贼,只常看馬射之,馬若斃则人自危。故杜甫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盖疆場之間,非彼则此,一發不中,心惶目眩,必為敵斃。陰符經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幸生则死,必死则生。只是要膽大不怕死,直待敵至數步,準而發,發必殺敵;若敵尚遠而輕發不中,徒窮矢力,不如不發也。晁錯曰: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昔漢將李廣見敵時,度不中,不發;發则應弦而倒,此射敵法也。


法曰:端身如幹,直臂如枝。直臂者,非初直也,架弦畢,便引之及滿,使臂直是也;引弓不得急,急则失威儀而不主皮(♦射不中以皮革造的鼓,發出聲,都是解不通的);不得緩,緩則力難為而箭去遲。惟善者能之!


  1. 法曰:射不入鐵,不如不發;射不入石,徒勞爾力。
  2. 又曰:有力不親(♦近),不能害人;親而無力,不能入物。
  3. 又曰:疾而箭狂,反被敵傷;親而箭遲,敵可閃移 。
三者射之要也。


記曰:内志正,外體直,然後可以持弓矢審固,然
後可以言中。夫所謂正直者,存于未發之前;審固者,用於將發之際,維時(♦斯時丶為時:時間軸上的某一刻)弓滿,發矢而平。昔之澄心(心緒清靜澄明而不亂)(♦本義為正、直)(規範)功夫既克,然有餘又把持堅固,熟審後發,發無不中矣!語云:射法中審字與大學中慮字同看。蓋射必以正(箭之所中的,必始於正,曉得那知去處,其心正向,並無疑惑。)正而後能直(直是身不歪斜。心裡既正,所以身體就不能亂動矣。)直而後能固(固是堅固。身體既能直,隨處皆直,所以前手直持堅固,搖動不得。)固而後能審(審是詳審。前手既能直,隨處皆直,即目能詳審真切,不忙不錯矣。)審而後能中(矢矢熟審而後能百發百中矣。)統觀之,不特審與慮同也;審之前,由正直固,而妙於中與慮之前,由定静安而妙於得,豈非一一相吻合者哉!熟玩之廼(♦乃)得!


審固二字,固在手而審還在目,二者俱心主之且不分先後;即此時審,即興時固。自初開弓以至發矢,俱當審固,但於滿時,猶當加意焉!今人徒知矢不容卒發,遂停審於開滿之後,以致氣餒箭縮,殊不知弓滿時,精力未免稍竭,手足未免稍虚,若卒然而發,則矢之直不直丶中不中,非由吾心使之也。是卒發,固為不及而停審,又為太過,均失審之義矣,盖妙在不先不後間也!


開弓時動也,放箭是靜也;動要弓滿力到,靜要心得巧至。然後開弓雖屬之動,而所以中的者,必主乎靜,知動靜之微機,而巧力並到,可以語射矣。烈女傳曰怒氣開弓,息氣放箭。豈虛語哉!


射有天地陰陽文武之道,必須察識而習之,何謂天?即如一弓耳,有前二季疲,後二季勁者,此曷故哉!大抵春夏雨水蒸濕則弓疲;秋冬風色嚴冷筋角堅固則弓勁。是弓無變遷,實隨天道以變遷也。何謂地?即如北方之弓類剛而難張;南方之弓類柔而易張,此豈體制異耶!又豈挽之者有強弱耶!非然也!祇為北方風氣高燥故,弓力之柔者,可使為剛。南方風氣卑濕,故弓力之剛者,可使為柔其弓,實一而已,安得謂非地道斯!二者,猶以天有寒暑,地有濕燥,是以截然不同,至於幾日內;或前日如此;而今日又如彼;或今日如彼;而後日又如此;甚至一日之間而幾番異同,正以陰晴風雨轉聘無常故也,況風之東西易向,則發矢亦自有窽會,而矢之以浮沉判陰陽,又無論矣非陰陽之道乎,又若弓而久張則失其力丶久弛则失其體,故曰張而不弛,文武不为也;弛而不張,文武不能也,一弛一張,文武之道也。此雖孔子以弓喻民,然弓之理固自如,此吁一射也而眾理談焉,習射者可不審之,而闇其理者輙侈口曰吾能射無惑乎!矢之虛發也!


古人所謂時習者,非獨指對的發矢而言也,平居之日,搭箭引滿一依乎法,日日引之,時時引之,至於對的發矢之時,但求得法與否,不計其中的與否,時習之際一如對的時一般,對的之時亦如習射時一般用心用力,務使時習工夫發之於臨射之際,所發之矢得之於所習功夫,乃為妙耳!然平時引弓,心無所分,能取必於滿。其箭,比塲射之箭務長幾分;弓,比塲射之弓務强幾分,引之不已,氣力自生。至於臨射之時,須量力用,服手弓矢,力勝其弓,從容閒適,引無不滿發無不中矣!


凡射時,手足臂目各有定位,不容毫髮之差,如以的為主,前拳對的,目在拳之上丶的之中,前臂在目之下,前足在拳之下,箭在頦之下,後手在右乳之前,若繩之直然,微乎!微乎!學者宜思而學,學而思也。


凡矢摇而弱,皆因鏃不上指也。法曰:镞不上指,必無中理;指不知鏃,同於無目。字乃是左手中指末。知镞者,指末自知镞到,不假於目也。必指末知鏃,然後為滿,必箭箭皆知鏃,方可言射!


箭法曰:箭者,殺人於百步之外者也。射者,必矢量其弓,弓量其力。無動容,無作色,和其肢體,調其氣息,一其心志。故曰:莫患弓軟,服當自遠,莫患力羸,引之自伾(♦有力)但力勝其弓,必先持滿,射之先近而遠,此不易之法也。大都還要學扯滿,射遠能到,然後自近求準,譬如一人從未開弓,便始射二三十步起也,如此一為所局,豈復能遠!寧可先遠而過的,不可低而不及也。即如兒童學倣書,亦必先學大字,而後小字。習者詳之!


荀子曰: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微。是所謂調者,豈止於弓之強弱,與矢之輕重,調適相得而已耶,必使偏者調之而歸於正,斜者調之而復于平,曲者調之而抵于直,然猶未也!必常常搭箭引滿,調之去其餘性而用其實性。故教琴者曰:三日不彈,手生荊棘,其猶是夫!(♦真的像这样啊)若不調而射中的,且不可得安望其中微耶!


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吾於射亦云,然凡射者惟知人之善處,便思己之善處;何在知人之病處,便思己之病處;何在如此非惟較量不差毫釐,而吾之射法當自有進焉者,命中之巧,不基於此乎!


射法莫要于敬,敬则心有主而不忽,與勝我者較射,其心業業然,依法而射,不可有一念“防人之多中”;若有一毫防人,则心無定主,發必不中。若與不如我者較射,其心亦常業業然,依法而射,不可有一念“欺人之不中”,若有一毫欺人则心将怠慢,安能勝人!武場中亦然,武場中射與射贼稍異,武塲中以從容審决為主,射贼以敏捷神速為主;然從容中不可無敏捷,敏捷中不可無從容也!


射有虚實:
  1. 箭去疾而空中祇見一點黑子者,實也!工夫巳到;
  2. 自撇撧中来箭去遲,而見鏃見羽者,虚也!工夫全無。前後手俱不着力者也,虚箭。
無風猶可,有風則飄去矣!實箭,有風且不能動,而無風愈可知矣!


  • 生弓不可必中;
  • 生疏不可必中;
  • 弓強矢輕不可必中;
  • 心神恍惚不可必中;
  • 弓弱矢重不可必中;
  • 氣驕志怠不可必中;
  • 射多力疲不可必中;
  • 好勝之心不可必中;
  • 懦怯之心不可必中。


考工記記弓人一事,取材各以其時,而凡析幹丶
液角丶合膠與筋丶用漆與絲,盡其妙用,乃為良弓。若今製弓者,多苟且塞責,取之不以其時,造之不得其法,以故不堪于用,必須依傍古法,顺天之時丶随物之性丶用人之能,如此則弓無不良矣!弓良矣而矢不合度,雖其人巧力俱全,而亦不能命中何則?
  • 幹前弱则矢行而低;
  • 幹後弱则矢行而旋;
  • 幹中弱则矢行而曲;
  • 幹中強则矢行而起(走十火)
此強弱失中之過也。
  • 羽太多则矢重,其行必失於緩;
  • 羽太少则矢轻,其行必失於急。
此豐殺(♦宽窄)失節之過也。
  • 欲胝其豐殺之節,宜以指夾其矢而摇之,以約其輕重;
  • 欲胝其豐殺之稱,宜以指撓其幹而曲之,以審其強弱。
一如古製造之強弱豐殺,悉無偏觭,則矢無不良者矣,弓矢既良巧力既到,射亦何難中哉!


教骑射箭法曰: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滿開弓急放箭,目勿瞬視(♦眨眼),身勿倨坐,出弓如懷中吐月,平箭如弦上懸衡。


騎射把箭法:武場中以一矢挂弦丶二矢握于弓
弝者為便捷;若臨敵時必須矢插腰間,務足三
十餘枝,又必挽轡後手,以便驅馳。


丘瓊山曰:今日隊伍之法,宜如科舉取士式,每軍各執一器,如士之專一經,而各經皆兼習四書。其鎗刀之類乃其本經,弓矢則其四書也。孟子曰: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箭能射攏靶子,是靠你的力量;能射正中,卻不能單靠力量!)得之心而應之手,盖有心巧存焉,是未易學而能也!惟習慣斯巧自生,亦惟習慣者,可默受其巧。賈誼謂習慣如自然,時藝家亦謂文入妙来,無過熟!(♦文入妙来无过熟,书从疑处更须参。)皆此意也是在善射者,日與衆較,斯不期善而皆善矣!故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則是全隊之中無非善射之士,由是敵在遠,則用弓矢之利;敵在近,則用刀鎗之鋒,長短兼習而遠近無敵矣!



實握射圖
此法弓滿
左肱直如弦
弓斜如月
前平奶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射箭呼吸

香港射箭商店名冊

Yamaha Archery Cat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