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书四卷》(明·顾煜 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贻经书屋刻本
4册 白纸
提要:是编掇拾群书论射之言汇为一书,卷首载明代武科制诏疏议数条,次射法,次射式,次马射,次射礼,其射法射式中所引之书多注“秘授”二字,而不详所从来。有版画十多幅。
破愚论
贪平愚
射贵平直,矢发而造桥,世所嗤也。然所贵平者,谓其中也。矢及的而镞不下垂,其力尚可数武,是能洞坚及远,故为名家。若低而不及,是求平而不求中也,亦何贵于平?心有此愚,则贪平之心,足以乱其命中之心,其一二侥中者,非不可观,而不中者固多矣。矢矢堕于的前,百无一大,遂为射家一大病。法云:「宁高而过的,慎勿低而不及。」法岂教人以不平哉?正以破贪平者之愚,而人自不察耳。或有力雄弓劲,然不及的,正坐此弊。夫射期于中,中则平亦可,高亦可,不中则高固不可,平亦未见其可也。虽然,过的之高,非造桥之谓,乃平发而矢自扬,斯所称妙技也。
握固愚(握固,非周身之固)
今人悉力握弓,自为固矣,而矢卒不平且不迅,何也?盖愚于固而不得其所以固也。夫握弓,止用力于大指、食指,任其小指虚浮,是徒敝精神,于射何补?见矢之不平且疾也,遂谓握固为无益。不知握固之道,必从小指,以及无名指、中指,次第捲握,掌心稳贴弓弝,然后为固耳。
引满愚
矢镞及弝,人人谓引满矣,不知矢有长短,人有高矮。以长人用短矢,骨节之用,未及十之七八,亦谓之满也;短人用长矢,亦必其镞之上指,胡可得乎?夫矢有官制、边制之别(官制二尺七寸,边制二尺八寸,皆以小尺言,非官尺也,二制俱有铁式贮武库),官制稍短,边制稍长,倘其人躯七尺,则边制犹不足引,宁可一例而拘?故以骨节用尽,不余丝毫为满,则人人有引满之分量,不可全以矢镞为准。然其酌量之法,则准于官、边二制而增损之,乃为当耳。今但以矢镞上指为彀,而竟不究矢之长短,人之高矮,故曰引满之愚也。
低昂愚
今人挽弓而射,旁观者见矢过的,必令低其前掌,使下;见矢不及的,必令昂其前掌,使高。以是求中者,愚矣。夫两臂挽弓,譬若悬衡,前手衡之纽,后手衡之权,矢有大小,以后手为高下,手在颐间,自胸及颐,平日定为分寸,欲有改动,循其分寸,以为低昂,庶几适中,不致过当。若前手无所凭藉,一低一昂,非过即不及,虽间有适可者,要之终是意想测度,未为定见,不若后手于胸颐之间,寸寸而移之,为有准则,若悬衡以秤物轻重,移权以就平,顾不易易耶?使远及百步以上,近止五十步以下,则两手各当有低昂,又难执一论矣
正謬篇
撇絶之謬
談射者人人言左撇右絶以爲不撇絶則矢不平直余謂握弓而引滿手力己竭骨節己極何從撇絶間有然者必不在發矢之時而在發矢之後强爲是態觀美云爾于射何益說云力尙有餘骨節猶能舒展則終屬未滿未有不彀而可以言射者也然則求平直者奈何曰審固而己有握固之固有周身罄力之固能固而後能審固且審則不求平而自平自撇絶之說興而固字置之不講則體勢聳動或臨滿吐呑或遑遽速遣或括臂占袖甚或倂審而忘之則皆撇絶之說誤之也弓工妻之對楚王有云前手如拒虎後手如附枝後手發之前手不知非固何以能如拒非固何以能不知曰不知何以須撇絶旨哉言乎盡審固之義矣 .
指知鏃之謬
說者曰指不知鏃同于無目夫知鏃乃能知的知的乃能中的此射之要機也而謂以指知鏃則舛甚何也知鏃者不以指而以目也今目不知而指知之者何也則以其不見鏃也其不見鏃者何也引弓之際頭容却垂目爲前手所障進天空地濶而境不知鏃的之在何所故不得己而寄目于指是以射法有四惡曰頭惡却垂顧惡旁引胸惡前凸背惡後偃却垂則必傍引前凸則必後偃四惡相因而鏃的茫然矣知鏃者奈何哉引弓之始欠身而頭容稍前向以目擬于箭羽之旁由羽而見桿由桿而見鏃而見的自羽至的一目可觀奈何于指上求之乎夫射也力在手而巧在心目之間以心運目以目運指未聞心目反運于指者也說者又曰鏃不上指發無中理夫鏃不上指乃爲未彀止于力弱耳世之未彀而中數反勝于能彀者比比也可云無中理哉但責其命中于烈風之中貫革于百步之外則欿然耳
矢搖之謬.
說者曰矢搖而弱者鏃不上指也此謬也鏃不上指矢發而不能洞堅己耳胡爲而忽自動搖夫搖動之故大率于發矢之際或括臂或粘袖或指端拂絃或後手太緊挽絃使曲四者有一於此則絃激絃激而矢隨之搖矣矢之搖否應于絃與鏃何閃故謂鏃不上指而矢弱則可謂鏃不上指而矢搖則不可前此三條考之紀效新書及劍經射法俱同弱弓
猛力之謬
强有力者或習射弱弓云悉力遣之矢當自行又上弓弱而能竭其周身之力則矢疾可與强弓等不知强弓乃堪悉力分解謂弓力能與人力抗也以弱弓而用猛力弓不人抗絃隨手來弓稍後弭來猛而去緩中途矢墮矣見其不能及的也愈奮其猛愈猛而愈墮是必然之理夫力强而弓弱當專精求固劑量而遣之毋使過猛乃可及的有人曰吾善射能使弓弱而矢平是自欺耳.
緩引之謬
謂引弓之始須悠悠緩引逮其將滿則驟引而疾發是說也平時則可臨敵則不可臨敵緩引則人再發而我一發我矢未發而先爲敵中矣況敵人先知我所向寧肯竚立而待矢乎車馳卒奔勢甚飄忽亦何容若此暇豫也難者曰驟發則不審不審則虛發矣矢石相及之地一發而虛禍且不測故當對壘交鋒相去不遠命中易也中一駭百處勢易也驟引固無損也所謂審者必于臨發之時非先審而後引何暇于緩也至若騎射之勢如風雨尤宜疾上加疾使人無容措手乃爲善技若習緩引法卽矢且不及發何言中哉若夫步騎之認的則逈然各別步射審于弓弝之右騎射審于手背之上其故何也步射遠而騎射近也設步射在三十步內則與騎射同是又難爲執一之論.
舍轡之謬
http://sosohi.egloos.com/m/8631193
贯虱歌
弓矢要稱習,容止須端逸;
贯虱歌
用力辨先後,握指分虛實;
胸吸氣自舒,肩藏力斯出;
膊轉筋才伸,背緊箭始疾;
審固認方真,放速機乃捷;
前弰擊不知,後指剔毋突;
勿怯亦勿驕,用筋還用骨;
心一與氣閒,久之稱貫蝨。
歌解
胸吸氣自舒,肩藏力斯出;
膊轉筋才伸,背緊箭始疾;
審固認方真,放速機乃捷;
前弰擊不知,後指剔毋突;
勿怯亦勿驕,用筋還用骨;
心一與氣閒,久之稱貫蝨。
歌解
弓矢要稱習者
《荀子》有言:「弓矢不調,羿不能以必中。」凡弓太硬,則手被弓欺,而機巧不至;弓太軟,則弓為力製,而發箭不行。 弓生,則手不服習,而射去不一;弓熟,方得心應手,對的不疑。 箭太短,則筋骨局而不伸,不能入彀;箭太輕,則射去飄幌,不能穩實;箭太重,則發去遲滯,不能及遠。 必量力置弓,量弓置箭。 弓雖多,必認定數張熟習為主,方為稱習,斯稱善射之士也。
容止須端逸者
射雖武事,比禮比樂,可以觀德,當場容止,必須端凝,內正外直,品定而後巧可見也。 宜以一身壁立,毋動容作色,兩腳平分,不丁不八,前後不過,無分序立之前後。 一站下,即以左肩左腳,緊對靶心,則舉手得靶,而周身氣力自舒矣。
用力辨先後者
射法宜於開弓之始,前臂著力,將滿之際,兩臂齊力。 如開弓之始,即將弓弝捏緊,前手之力先死,而用之不出,及至箭滿,兩手俱虛,焉能命中? 必初舉手,毋太著力,待弓扯來,自肩而臂,自臂而拳,漸漸從骨眼裡緊來。 臨發時,兩臂齊力,箭出則平辣不可言矣。
握指分虛實者
左手持弓,法宜將下三指,掌定弓弝,虎口微松。 待弓開,漸漸緊來。 臨滿,上二指如鉗,擠緊,則前後穩妥,氣勢俱足,自然落膊垂頭。 又必後手應之,以下二指捏緊掌心,毋令上三指太緊,則鳳眼寬,而無逼箭劈扣灣桿之病矣。
胸吸氣自舒者
射不吸胸,則前肩或挺或聳或凸,扯弓必不能滿,筋力安能盡展舒之妙? 每見氣驕者,往往犯之,不可不慎也。
肩藏力斯出者
所謂藏者,引弓之初,令前肩微存一二分,勢不盡吐,直待搭箭扯弓,漸漸展出,則力能自臂而達諸掌握,不犯打膊諸病,而得施審固之妙矣
《荀子》有言:「弓矢不調,羿不能以必中。」凡弓太硬,則手被弓欺,而機巧不至;弓太軟,則弓為力製,而發箭不行。 弓生,則手不服習,而射去不一;弓熟,方得心應手,對的不疑。 箭太短,則筋骨局而不伸,不能入彀;箭太輕,則射去飄幌,不能穩實;箭太重,則發去遲滯,不能及遠。 必量力置弓,量弓置箭。 弓雖多,必認定數張熟習為主,方為稱習,斯稱善射之士也。
容止須端逸者
射雖武事,比禮比樂,可以觀德,當場容止,必須端凝,內正外直,品定而後巧可見也。 宜以一身壁立,毋動容作色,兩腳平分,不丁不八,前後不過,無分序立之前後。 一站下,即以左肩左腳,緊對靶心,則舉手得靶,而周身氣力自舒矣。
用力辨先後者
射法宜於開弓之始,前臂著力,將滿之際,兩臂齊力。 如開弓之始,即將弓弝捏緊,前手之力先死,而用之不出,及至箭滿,兩手俱虛,焉能命中? 必初舉手,毋太著力,待弓扯來,自肩而臂,自臂而拳,漸漸從骨眼裡緊來。 臨發時,兩臂齊力,箭出則平辣不可言矣。
握指分虛實者
左手持弓,法宜將下三指,掌定弓弝,虎口微松。 待弓開,漸漸緊來。 臨滿,上二指如鉗,擠緊,則前後穩妥,氣勢俱足,自然落膊垂頭。 又必後手應之,以下二指捏緊掌心,毋令上三指太緊,則鳳眼寬,而無逼箭劈扣灣桿之病矣。
胸吸氣自舒者
射不吸胸,則前肩或挺或聳或凸,扯弓必不能滿,筋力安能盡展舒之妙? 每見氣驕者,往往犯之,不可不慎也。
肩藏力斯出者
所謂藏者,引弓之初,令前肩微存一二分,勢不盡吐,直待搭箭扯弓,漸漸展出,則力能自臂而達諸掌握,不犯打膊諸病,而得施審固之妙矣
。
膊轉筋才伸者
射者膊轉,斯肩窩虎口,節節相對,而前手方能伸直引弓,可得平滿之妙。 不然,膊不轉,則筋不伸,筋不伸,則力不足,而箭去緩小,且不准矣。
背緊箭始疾者
背緊者,機彀已滿,後臂骨向前臂骨擠來,胸前骨開,背心肉緊,乃兩臂有力之徵驗也,如是則箭去疾快非常。不則,兩臂用力不齊,焉能應
膊轉筋才伸者
射者膊轉,斯肩窩虎口,節節相對,而前手方能伸直引弓,可得平滿之妙。 不然,膊不轉,則筋不伸,筋不伸,則力不足,而箭去緩小,且不准矣。
背緊箭始疾者
背緊者,機彀已滿,後臂骨向前臂骨擠來,胸前骨開,背心肉緊,乃兩臂有力之徵驗也,如是則箭去疾快非常。不則,兩臂用力不齊,焉能應
弦而倒?
審固認方真者
射法中審固二字,於發矢之際,必倍加精神,使手足凝定,目有專視,然後發之,則我意已誠,箭隨意發,發必得心應手,使巧力俱來也。
放速機乃捷者
所云速者,非徒快也,乃帶拔帶出,勢險節短,圓活處之敏捷,從容中之神速也。 用是,則機靈,而箭去方能平衝直搗也。
前弰擊不知者
擊者,非以拳擊也,拳擊則涉有心,箭非開即小。 所謂擊而不知者,蓋後手放箭,前手依然凝住,弓之上弰,因其彍滿不已之勢,隨其自然,輕輕向前直直一倒。 如是,則上弰指的,下弰主脾,不去使作,而自然落膊垂頭,輕逸中箭去直而且勁矣。
後指剔毋突者
扯箭必後手腕仰,俟滿而始發,以大指向後帶拔一剔,則箭脫去靈巧,否則突然墜下,或揪或找(筆者註:退有餘,補不足),而重滯動搖矣。
勿怯亦勿驕者
當場之際,切勿以得失利害,橫之於衷,一有此念,則喜畏之心生焉。 畏則怯,怯則慌張恍惚,手足失措。 必恬然如常,使有幾箭不中,乃自反求諸己,勿得自忙,然後可望再中。 不則,愈慌愈亂,不能複中矣。 即使對的易中,亦必一枝加慎一枝,方可望其不虛。 不然,稍有矜驕自喜之念,則心放而氣浮,體認何能得真? 欲其一一命中,不可得矣。
用筋還用骨者
審固認方真者
射法中審固二字,於發矢之際,必倍加精神,使手足凝定,目有專視,然後發之,則我意已誠,箭隨意發,發必得心應手,使巧力俱來也。
放速機乃捷者
所云速者,非徒快也,乃帶拔帶出,勢險節短,圓活處之敏捷,從容中之神速也。 用是,則機靈,而箭去方能平衝直搗也。
前弰擊不知者
擊者,非以拳擊也,拳擊則涉有心,箭非開即小。 所謂擊而不知者,蓋後手放箭,前手依然凝住,弓之上弰,因其彍滿不已之勢,隨其自然,輕輕向前直直一倒。 如是,則上弰指的,下弰主脾,不去使作,而自然落膊垂頭,輕逸中箭去直而且勁矣。
後指剔毋突者
扯箭必後手腕仰,俟滿而始發,以大指向後帶拔一剔,則箭脫去靈巧,否則突然墜下,或揪或找(筆者註:退有餘,補不足),而重滯動搖矣。
勿怯亦勿驕者
當場之際,切勿以得失利害,橫之於衷,一有此念,則喜畏之心生焉。 畏則怯,怯則慌張恍惚,手足失措。 必恬然如常,使有幾箭不中,乃自反求諸己,勿得自忙,然後可望再中。 不則,愈慌愈亂,不能複中矣。 即使對的易中,亦必一枝加慎一枝,方可望其不虛。 不然,稍有矜驕自喜之念,則心放而氣浮,體認何能得真? 欲其一一命中,不可得矣。
用筋還用骨者
射者之巧,總繇(筆者註:yóu,表示自、從義,通常作“由” )力生。 善射者,必一口氣從筋骨中用將出來,使遍身有力,又不露出著力的形狀,是射石沒鏃之神品也。 若止以兩手扳扯為射,即幸得一中,其中亦不力,何足見稱耶?
心一與氣閒者
心為一身之主宰,唯一則精神凝聚,肯綮(筆者註:qìng,肯綮,筋肉結節的地方)俱得,氣乃百骸之作用,唯閒則從容暇豫,操縱自如。 此一言,乃射法中之妙用,總歸之旨趣,非可以淺近窺者也。
久之稱貫蝨者
心一與氣閒者
心為一身之主宰,唯一則精神凝聚,肯綮(筆者註:qìng,肯綮,筋肉結節的地方)俱得,氣乃百骸之作用,唯閒則從容暇豫,操縱自如。 此一言,乃射法中之妙用,總歸之旨趣,非可以淺近窺者也。
久之稱貫蝨者
昔紀昌學射於飛衛,衛曰:「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昌以犛(筆者註:lí,長毛牛)尾垂蝨於牖間,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寖大。 三年之後,如車輪。 乃以弧矢射之,貫蝨之心。 凡我同盟,如精心體之,有不紀昌若哉?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