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肌肉



Anatomy of the shoulder

人體的動作名稱:

人體共有三個關節面:

  1. 矢狀面:將身體由前向後切分為左右兩邊的平面,在矢狀面上的動作,稱為屈曲(往前) 與伸直(往後)。 
  2. 額狀面:將身體由左向右切分為前後兩邊的平面,在額狀面上的動作,稱為外展與內收。 
  3. 水平面:將身體橫向切分為上下兩邊的平面,在水平面上的動作,稱為外轉與內轉









屈曲 flexion 0°180°
屈曲是在矢狀面上向前上方運動,也稱前屈
體位:坐位、立位、側臥位、仰臥位 ( 屈曲 ) 、俯臥位 ( 伸展 ) 。肘伸展,置於體側,手掌向內。

固定臂:通過肩峰的垂直軸線 ( 坐位、立位 )


移動臂:與肱骨縱軸一致。

軸心:肩峰。

伸展 extension 0°50°
在矢狀面上向後上方運動,也稱後伸。
外展 abduction 0°180°
在冠狀面上向外上方運動。
體位:坐位、立位、仰臥位。肘伸展,置於體側,手掌向內。
固定臂:通過肩峰的垂直軸線 ( 坐位、立位 )
移動臂:肱骨縱軸。
軸心:肩峰。

檢查時:注意身體不得向側方傾斜;外展 90° 以上時上臂出現旋外,前臂出現旋後,因此,移動臂要以內上髁為 45°
內收 adduction 180°
在冠狀面上由外展位向內返回的運動。

外旋 90°
external rotation
前臂在矢狀面向上運動。
體位:坐位、立位或仰臥位。肩關節 90° 外展,肘關節 90° 屈曲,前臂中立位,掌心向內。

固定臂:通過尺骨鷹嘴的垂直軸線。

移動臂:與尺骨縱軸一致。

軸心:肩峰鷹嘴。
內旋 90°
internal rotation
前臂在矢狀面向下運動。
水準屈曲 135°
horizontal abduction
在水平面向前方運動。
體位:坐們,肩關節 90° 外展,肘伸展,掌心向下。

固定臂:通過肩峰的冠狀軸線。

移動臂:通過肩峰的冠狀軸線。
軸心:肩峰。

水準伸展 30°
horizontal adduction
在水平面向後方運動。


肩帶 (Shoulder Girdle)  鎖骨和肩胛骨形成所謂的肩帶。肩胛沿著肋骨後方所發生的動作,被稱為肩胛胸椎關節的運動。而鎖骨連接於胸骨柄上形成胸鎖關節。
1.         肩胛上旋

於冠狀平面上產生肩胛旋轉的動作(向上轉動) ,使得關節盂的窩面朝上。
2. 肩胛下旋

上前動作的回轉。
菱形
3. 肩胛前引 / 肩胛外展Protraction

肩帶向前的動作,將肩胛拉遠離身體中線。
4. 肩胛後縮 / 肩胛內收Retraction

肩帶向後的動作,將肩胛拉接近身體中線。
5. 肩胛上舉Elevation
肩帶向上的動作。

Levator Scapula

1.斜方肌的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的外側角。
2.
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升高肩胛骨的內側緣。
斜方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6. 肩胛下壓
下斜方肌(lower trapezius)




肩 部 的 運 動 

(The Movement of the Shoulder) 



- 肩帶(Shoulder Girdle)的運動 

1. 內收(Adduction):駝背 

2. 外展(Abduction):挺胸 

3. 上舉(Elevation) 

4. 下壓(Depression) 

5. 向上旋轉(Upward Rotation) 

6. 向下旋轉(Downward Rotation) 

- 肩關節(Shoulder Joint)之運動 

1. 外展(Abduction) 

2. 內收(Adduction) 

3. 屈∕彎曲(Flexion) 

4. 伸(Extension) 

5. 水平屈(Horizontal Flexion) 

6. 水平伸(Horizontal Extension) 

7. 向外旋轉(Outward Rotation)(Lateral Rotation) 

8. 向內旋轉(Inward Rotation)(Medial Rotation) 





- 與肩帶動作有關之肌肉 - 



1. 斜方肌(Trapezius) 


主要作用:當頸部固定時 
  1. a. 上舉 

  2. b. 向上旋轉 

  3. c. 內收 

  4. d. 下壓 

當肩帶固定時 a. 頸部左右彎曲 

b. 頸部左右旋轉 



2. 菱形肌(Rhomboideus) 


主要作用: a. 內收 

b. 上舉 


3. 提肩胛肌(Levator Scapulae) 


主要作用:上舉 



4. 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 



主要作用: a. 外展 

b. 向上旋轉 



5. 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主要作用: a. 外展 

b. 下壓 

c. 向下旋轉 





- 與肩關節動作有關之肌肉 - 



1. 三角肌(Deltoid) 

起點: a. 前:外側1∕3之鎖骨 

b. 中:肩峰(Acromion) 

c. 後:肩胛棘(Spine) 

終點:肱骨(Humerus)之前1∕3處 

主要作用: 前 a. 水平彎曲 

b. 彎曲 

中 c. 外展 

中、後 d. 水平伸展 







2. 棘上肌(Supraspinatus) 

起點:肩胛骨之棘上窩 

終點:肱骨之大粗隆前上方(Great tubercle) 

主要作用:外展 



3. 棘下肌(Infraspinatus) 

起點:肩胛骨之棘下窩 

終點:肱骨大粗隆後上方 

主要作用: a. 向外旋轉 

b. 水平伸展 



4. 小圓肌(Teres Minor) 

起點:肩胛骨外緣 

終點:肱骨之大粗隆後下方 

主要作用: a. 水平伸展 

b. 向外旋轉 



5. 肩胛下(內)肌(Subscapularis) 

起點:肩胛下窩 

終點:肱骨之小粗隆(Lesser tubercle) 

主要作用: a. 向內旋轉 

b. 伸展 



6. 闊背肌(Latissimus Dorsi) 

起點: a. 髂脊(Crest of the ilium) 

b. T7 ~ S5 

c. 最下面的3或4根肋骨(背部) 

終點: a. 肱骨 

b. 肩胛骨 

主要作用: a. 伸展 

b. 內收 

c. 向內旋轉 



9.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起點: a. 鎖骨(內側2∕3) 

b. 胸骨 

c. 第一 ~ 六(或七)肋骨 

終點:肱骨之節結間溝(Bicipital Groove) 

主要作用: a. 水平彎曲 

b. 向內旋轉 

c. 內收(胸骨) 

d. 伸展(胸骨) 

e. 彎曲(鎖骨) 



7. 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起點:肩胛骨之喙狀突 

終點:肱骨內側之下半部 

主要作用: a. 內收 

b. 水平彎曲 



8. 大圓肌(Teres major) 

主要作用: a. 向內旋轉 

b. 伸展 

c. 內收

1.   肩關節是一個由多個關節組成的複合體:胸鎖關節
Sternoclavicular[SC]Joint)、肩鎖關節(Acromioclavicular[AC] Joint)、盂肱關節(Glenohumeral [GH]Joint)以及肩胛骨胸廓聯合(Scapulothoracic articulation)。這裡要著重強調的是胸鎖關節、肩胛骨胸廓聯合在肩關節做運動時所起到的微妙作用,以及肩鎖關節中鎖骨的軸向旋轉的現象。

2.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性最大的關節,這是由於肩帶(shoulder girdle)是一個整體,四個關節的協同讓我們能夠完成一些過頭(overhead)運動。那麼其穩定性由哪些結構提供呢?主要是由肩胛帶周圍的18塊肌肉提供肩關節的穩定性。

3.   提供肩胛帶穩定性的18塊肌肉的分類。第一種分類方法,按肌肉的起止點分類,可分為三大類:起于軀幹止於肩胛帶的肌群、連接軀幹與肱骨的肌群、肩胛帶與肱骨間的連接肌群。第二種分類方法:按肌肉的運動功能分類則可分為:外展肌群、內收肌群、前屈肌群、後伸肌群、內旋肌群以及外旋肌群。

肩袖的肌肉

4.   肩關節的動態穩定性結構
可分為兩組。第一組:起于軀幹止於肱骨的肌肉,如胸大肌、背闊肌。第二組:起于肩胛骨止於肱骨的肌肉,這裡面包括非常重要的肩袖(rotator cuff)肌肉群。這裡則要著重強調肩袖在為肩關節提供動態穩定時,聯合肱二頭肌長頭使肱骨頭的位移最小化的作用。

5.   肩關節的靜態穩定性結構
這部分的結構最主要是由肩關節周圍韌帶、關節蘘以及盂唇所提供。

6.   肩關節的幾個生物力學特性
1)肩胛骨平面(Plane of Scapula 它與人體的冠狀面呈30°角,在這種位置下肩關節的關節蘘處於最鬆弛的狀態,同時在這個平面內肩關節外展不會發生肩峰下撞擊。
2)盂肱節律 即盂肱關節外展的開始30 °,不伴有肩胛骨的運動;接下來的30~90 ° 肱骨每外展2 ° 伴隨肩胛骨外展和上迴旋1 ° ;超過90 °,肩胛骨和肱骨的運動比例 1:1

7.   肩關節中的特殊解剖結構——肩峰下滑囊
由右圖所示,可知其位於肩袖與肩峰之間。它有著減少肩袖與肩峰間的摩擦、潤滑三角肌肌腱的作用。因而它一旦出現一些病變時,如發生炎症時,會有肩袖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及肩峰撞擊症的發生。



文/楊嘉慧
審稿/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 謝伸裕

http://archer-king.blogspot.hk/2015/04/blog-post.html



肌肉關節解剖生理學 - 肌肉關節解剖生理學與重量訓練傷害

肌肉間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s of Skeletal Muscles in the Body
當肌肉群一起作用收縮時,每一肌肉都有其扮演的角色,一般而言,根據肌肉之功能可分為:
  1. 作用肌(agonist): 主要造成關節活動或維持姿勢的肌肉。
  2. 抗肌(antagonist): 造成跟主作用肌相反的動作,通常拮抗肌並不主動收縮,而是被動的伸長或縮短以產生動作。
  3. 協作肌(synergist): 協同收縮,與主作用肌同時收縮,通常以等長收縮的方式收縮以穩定近端關節,而產生遠端關節活動。例如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可幫助肱二頭肌(bicepts brachii)在做阻抗式肘屈曲(elbow flexion)時不必要之旋後(supination)動作。

肌肉收縮的術語
1.   等長收縮: 在負荷狀態下,肌肉長度不改變的收縮。
2.   等張收縮: 在相同的負荷量,肌肉長度發生變化的收縮。其特性如下:
   動作幅度中,力量有強弱.
   –器械設計可補不足.
   –適合大部份運動員採用.

3.   等速收縮: 在整個肌肉縮短產生動作的過程中,所有關節角度產生的張力是最大的,其目的在於控制肌肉收縮速度,又稱為調整阻力的運動.其特性如下:
   –器械昂貴
   –適合肌肉受傷的復健者使用
   –肌肉酸痛程度較低

4.   離心向心收縮: 肌肉在收縮時拉長或縮短,皆為等張收縮或等速收縮.其特性如下:
   –離心收縮常與肌肉酸痛有關.
   –離心收縮可給予肌肉較大的剌激.
  
骨骼肌肌纖維型式(Fiber type)的生化分類
骨骼肌依生化功能特性,可分 I(紅肌或慢縮肌纖維) II(白肌或快縮肌纖維) ,其中II型肌纖維又可分為 IIaIIb兩類。三種不同類型的肌纖維,產生張力的大小與時間不同。

1.  慢縮肌纖維(Type I, Slow-twitch Oxidative; SO):
– 包含更高密度的粒線體和肌紅蛋白,而且血液的供應亦較充足,所以比快肌纖維有較高的有氧代謝和生產ATP的能力,而且亦較耐勞。
 主要徵用於長時間低強度的耐力活動。

2.  快縮肌纖維(FT, Type II):
 較高的PC和醣元儲備,而且相關的酵素活動亦較高,所以較能產生強而有力的輸出。
 傾向被徵用於短時間高強度的活動。
 又可細分為:
 Type IIa (快速-醣解纖維; Fast-twitch Oxidative Glycolytic; FOG)
 Type IIb (快速-有氧醣解纖維; Fast-twitch Glycolytic; FG)

總括來說,在一般的情況下,慢肌纖維會最先被徵用於活動之中,再視乎活動的強度、持續時間或疲勞的出現,快肌纖維亦會加入工作的行列。對於中等強度的活動,慢肌纖維和Type IIA纖維會一同運作,若活動持續下去,Type IIB纖維亦會加入工作。至於更高強度的活動,慢肌纖維和兩種快肌纖維(Type IIAIIB)都會很快地按次序加入工作的行列。

『快』和『慢』肌纖維的分佈
在成年人的肌肉內,不同類型肌纖維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小腿的比目魚肌(soleus)就比其他腿部的肌肉多2540%的慢肌纖維,而三頭肌(triceps)則比其他手部肌肉多1030%的快肌纖維。不過一般來說,大部分肌肉內都混有接近相等的「慢」和「快」肌纖維。總而言之,研究結果顯示:不論
    (1)在同一塊肌肉的不同區域,
    (2)在同一個人的不同肌肉,還是
    (3)在不同的人體內的同一塊肌肉,肌纖維的分佈都有分別。

耐力項目運動員傾向有較高百分比的慢肌纖維,而非耐力項目運動員則比沒有從事運動的人有較高百分比的快肌纖維。

大部分研究仍顯示訓練只會使到各種肌纖維無論在大小和功能上均有所增長,但顯然不會令它們彼此間互相轉換。

肌纖維的分佈和最大攝氧量無疑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很大限制,但研究結果亦顯示,在相同的慢肌纖維百分比之下,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要比非運動員為高,這也正好闡明就算是先天受到慢肌纖維百分比的限制,後天的訓練仍可顯著地提高最大攝氧量。

肌肉分析
(一) 胸大肌
位於胸前皮下,為扇形扁肌,其範圍大,分為胸上肌和胸大肌兩部分。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內、向前;臂部向內旋轉。可透過所有角度的臥推;所有角度的擴胸運動;雙槓臂屈伸;仰臥上拉;俯臥撐;重錘雙臂側下拉來訓練。

(二) 肱二頭肌
位於上臂前面皮下。其功能是彎屈肘部;掌心向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彎起至肩部。訓練方法是各種模式的彎舉;划船動作。

(三) 三角肌
位於肩部皮下。它是一個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該肌形成。兩側肌肉纖維呈梭形,中部纖維呈多羽狀,這種架構肌肉體積小而具有較大的力量。它的功能是使手臂舉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別向前、中、後舉到一定方向的高度。可透過各種啞鈴和槓鈴推舉、臥推(前束),啞鈴上舉到前、後和背後;引體向上來訓練。

(四) 胸鎖乳突肌
   這是位於頸部淺層最顯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頭和頸向側曲;頭和頸部旋轉,頸向前彎屈。可透過戴練頸帽動作;摔角的角力橋;助力和自我抗力動作來鍛鍊。

(五) 前臂屈指肌
位於前臂前面的內側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採用正纏重錘和正握負重腕屈伸等練習可發展此肌肉。

(六) 肱三頭肌
位於上臂後面皮下。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後方。可透過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種手臂屈伸動作,划船來訓練。

(七) 肱橈肌
位於前臂肌的最外側皮下,呈長扁形。近固點時,可使前臂屈。遠固點時,可使上臂向前靠攏。採用負重彎舉和引體向上等練習可發展該肌肉的力量。

(八) 肱肌
位於肱二頭肌下半部的深面。起於肱骨體下半部前面,止於尺骨粗隆。作用是為屈肘。訓練方法同肱二頭肌。

(九) 斜方肌
位於頸部和背部的皮下,一側成三角形,左右兩側相合構成斜方形,稱為斜方肌。其功能是上舉和放下肩帶;移動肩胛骨;頭部倒向後和側面。可透過聳肩,力量上舉,頸後推舉,側平舉,划船動作來訓練。

(十) 背闊肌
位於腰背部和胸廓後下側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闊肌。上部被斜方肌遮蓋。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後;肩帶下壓;軀幹側向一邊。訓練動作是各種模式的引體向上重錘下拉;划船動作;仰臥上拉。

(十一) 背肌群(大圓肌,小圓肌,脊下肌,菱形肌)
位於人體上背部。可使手臂向內和向外旋轉;手臂向後劃;肩胛上升,旋轉,向下。訓練動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 前鋸肌
位於胸廓的外側皮下,上部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蓋,是塊扁肌。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轉;使肩胛拉向一側;幫助擴展胸博;幫助兩臂舉過頭部。訓練動作為仰臥上拉和站立推舉。

(十三) 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
由上腹肌和下腹肌兩部分組成。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側。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彎屈;壓縮腹部;壓迫肋骨訓練方法是各種仰臥起坐;直腿上舉。


頸部向靶旋轉

       當這兩塊肌肉收縮時,將頭部向前拉。若只有一塊收縮時,可使頭部轉動。
2. 竖脊肌群(erector spinae
  豎脊肌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後伸,是維持人體直立姿勢的重要結構,故又名豎軀幹肌。一側豎脊肌收縮,可使軀幹向同側側屈
  • 豎脊肌即骶棘肌,在脊柱兩側上行,它以總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脊後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為三部:外側為髂肋肌群iliocostalis group,止於肋角;中間為最長肌群longissimus group,止於橫突及其附近肋骨;內側為棘肌群spinalis group,止於棘突。各肌還有一系列副起點發出的小肌束參與: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於髂脊、肋角和頸椎橫突;最長肌的小肌束起於骶骨、肋角和全部橫突;棘肌的小肌束起於胸椎和頸椎的棘突。豎脊肌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後伸,是維持人體直立姿勢的重要結構,故又名豎軀幹肌。一側豎脊肌收縮,可使軀幹向同側側屈。豎脊肌受全部脊神經後支支配。他們都不是表淺性的肌肉, 是中間層肌肉 ,分別被闊背肌 , 菱型肌與斜方肌等等覆蓋住。
  • 豎棘肌群功能在對抗前方腹腔臟器因重力造成的下墜力量,由後方挺直脊柱維持直立狀態,因此隨時都在不定區域、不定程度的持續收縮。
      • 雙側同時收縮就是伸直頸部、腰部
      • ()收縮則頸/腰向該() lateral bending(側彎)
3. 頭半棘肌 (semispinalis capitis)
  作用為伸頸,單側收縮轉向對側。




保持下身姿態的肌肉

下肢:共有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

髖關節
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的關節
其他相關解剖構造:髂脊,坐骨粗隆,大轉子

髖關節的動作:
a. 屈曲:大約135度左右,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前方,主要有腰大肌髂肌股直肌 。
b. 伸直(伸展)30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後方,主要有臀大肌,大腿後肌(內側為半腱肌半膜肌,外側為股二頭肌)
c. 外展:45度左右,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外側,主要為臀中肌
d. 內收:0~30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內側,主要為內收長,,大肌等。
e. 外轉:45度左右, 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後方深處,為主要為6小條外轉肌群,其中有梨狀肌。
f. 內轉:45度左右,作此動作的主要肌肉為臀小肌。

保持髖關節伸展
  1.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凡是伸直或伸展腿部時,都必須要運用這塊肌肉。
  2. 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
    長頭從坐骨粗隆,短頭從股骨到排骨頭。作用彎曲膝部,向外轉動大腿。
  3. 半腱肌semitendinosus
    半腱肌和半膜肌都起於髖骨,而止於小腿內側的脛骨。此處肌群可以使大腿往後伸,還可以使小腿後屈和外旋。
  4. 半膜肌semimembranosus


避免髖關節過度伸展
    髂腰肌(Iliopsoas
实际上由两块肌肉组成,髂肌(Iliacus)和腰大肌(Psoas Major),它们组合在一起被称为髂腰肌(Iliopsoas)。髂肌起于骨盆的髂嵴(Pelvi Crest髂骨的内表面),连结在股骨(Femur大腿骨)上。腰大肌起于脊柱的腰椎段,连结在股骨(大腿骨)上。主要功能就是使髋关节屈曲。

膝關節
由股骨和脛骨構成的關節,前方還有一小三角形骨為髕骨。
其他相關解剖構造:脛骨粗隆,膕窩。

膝關節的動作:
主要為屈曲一伸展之動作,旋轉動作為關節韌帶移動,並不討論。
a. 伸展(伸展小腿)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大腿前方,主要是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股直肌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股外側(vastus lateralis)股中間肌(vastus intermedius)
b. 屈曲:135, 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大腿後方,主要是大腿後肌(內側為半腱肌半膜肌,外側為股二頭肌)


踝關節
由脛骨距骨及跟骨構成,其他相關解剖構造:外踝及內踝,脛骨脊。

踝關節的動作:
a. 背曲:30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前方,主要是脛前肌

b. 蹠曲:45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後方,主要是腓腸肌Gastrocnemius,比目魚肌Soleus(兩者相連形成阿基里斯腱附著到跟骨上)

c. 內翻:約35, 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內後側,主要是脛後肌,脛前肌也可輔助部分動作。一般所稱腳踝扭傷即是內翻動作過大受傷導致。

d. 外翻:15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外側,主要是腓骨長,短肌。

下肢一般的動作多為結合多關節(即髖、膝、踝)共同進行的動作,並非單一關節單獨動作的結果,因此各關節間需高度協調,肌肉也需配合需要執行其單關節肌或多關節肌之功能,如此才能有效率的執行各動作。




肩关节解剖
【解剖要点】
肩关节是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组成,故又叫肩肱关节。因为肱骨头较大,呈球形,关节盂浅而小,仅包绕肱骨头的1/3 ,关节囊薄而松弛,所以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而又最灵活的关节,它可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以及环转等运动。但肩关节的这个结构上的特点虽然保证了它的灵活性,但它的牢固稳定性都较其他关节为差,是全身大关节中结构最不稳固的关节。最常见的是向肩关节的前下脱位,因为肩关节的上方有肩峰、喙突及连于其间的喙肩韧带,可以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肩关节的前、后、上部都有肌肉、肌腱与关节囊纤维层愈合,增强了其牢固性。而只有关节囊的前下部没有肌肉、肌腱的增强,这是肩关节的一个薄弱区。因此当上肢外展时,在外力作用下或跌倒时,如上肢外展外旋后伸着地,肱骨头可冲破关节囊前下方的薄弱区,移出到肩胛骨的前方,造成肩关节前脱位。这时患肩塌陷,失去圆形隆起的轮廓,形成所谓的方肩。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为:前臂上举180°、内收45°、外展90°、外旋60°、前屈90°、后伸45°、内旋90° ,加之肩关节的活动是以胸锁关节为支点,以锁骨为杠杆,因此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又可因肩胸关节的活动而增加。肩关节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肩部易发生如上所述的疾患。

【肩周肌肉及其功能】
前锯肌:使肩胛骨外展及外旋(胸长神经)

斜方肌:使肩胛骨内收及外旋(副神经)
菱形肌:使肩胛骨内收及内旋(肩胛背神经)o

File:Rhomboid muscles animation small.gifRhomboidei.PNG

胸小肌:使肩胛骨外角内旋下降(胸前内侧神经)
提肩胛肌: 使肩胛骨内旋(肩胛背神经)
锁骨下肌: 是帮助稳定胸锁关节(上干支)
三角肌:  使肩外展,前屈内旋后伸外旋肩关节(腋神经)
岗上肌:  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肩胛上神经)
岗下肌:  使肩关节外旋(肩胛上神经)
小圆肌:  使肩关节外旋内收(腋神经)
肩胛下肌: 使肩关节内旋(肩胛下神经)
大圆肌:  使肩关节内旋
内收后伸(肩胛下神经)
喙肱肌:  使肩关节屈曲内收(肌皮神经)
背阔肌:  使肩关节
内旋内收后伸
      使肩胛骨内旋下降(胸背神经)
胸大肌:  使肩关节内旋内收(胸前外侧神经及内侧胸前神经)


           

 

shoulder animation  Patient Education; Shoulder Conditions;

Impingement
Rotator cuff disease
Shoulder Dislocation
Frozen shoulder
AC joint arthritis
AC joint dislocation
Shoulder arthritis
Calcific Tendonitis




參與射箭的肌肉


肩胛骨內旋
肩上旋



肩內旋


肩內旋

肩外旋

肩內收

肩外展

Shoulder Anatomy


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 - xhb2007wjf - 推拿医学

冈上肌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小圆肌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 - xhb2007wjf - 推拿医学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大圆肌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肩胛下肌

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 - xhb2007wjf - 推拿医学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 内收。





5 則留言:

  1. 楼主,您的解剖图太漂亮了。请问到哪里能找到其他相关的动态解剖图?感恩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要google一下,便有!

      刪除
    2. 只要google一下,便有!

      刪除
    3. 没有,找不到。还能去哪找?

      刪除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WWa7F5qxU

      https://www.google.com.hk/search?q=Anatomy+of+the+shoulder&oq=Anatomy+of+the+shoulder&aqs=chrome..69i57j69i61&sourceid=chrome&es_sm=93&ie=UTF-8

      刪除